您好,欢迎光临费县群英会养猪技术服务部!
费县群英会养猪技术服务部
费县群英会养猪技术服务部
客服中心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> 如何有效防控猪丹毒病
如何有效防控猪丹毒病
发布时间:2016年04月02日发布人:赵经理联系电话:18265918765

 猪丹毒是猪的一种急性、败血性传染病。其特征为高热和皮肤上形成大小不等,形状不一的紫红色疹块,俗称“打火印”,是严重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,不容忽视。在自然条件下,猪易感染,尤以3-12个月龄猪易感性最强,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。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来源,常随病猪或带菌猪的粪尿排出猪丹毒杆菌,污染饲料,饮水及周围环境。土壤污染后,猪丹毒杆菌可在其中存活很长时间,因而增加了猪感染猪丹毒的机会。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,也能经皮肤创伤感染。吸血昆虫病猪血液,能传播该病。此外,带菌猪的抵抗力降低时,也能引起内源染。

 
1.临床症状
 
潜伏期通常为3-5天,最短的24小时,长的可达7天,其症状可分为急性,亚急性和慢性三型。
 
急性型(败血型)多突然发病,体温急剧升高到42℃以上,病猪精神沉郁、怕冷、不吃、呕吐,初便秘后腹泻,粪便有时带血。眼睑水肿,结膜充血,常流出大量黏稠的分泌物。发病1-2日后,常见皮肤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色疹块,主要出现在胸、腹、腋下、股内等皮肤较薄处,有时发生在颈部和耳部,其色由初期淡红渐变为暗紫,指压褪色。有时有水疱,内含浆液,后变为痂块。严重病例后肢软弱,行走不便,黏膜发绀,呼吸增快,多在3-4天内死亡。死亡快的往往不见皮肤变化。
 
亚急性型(疹块型)经过比较缓慢,在身体各部分,尤其胸侧、背部、股外侧、颈部,有时甚至全身发生界限明显的方形或菱形疹块,凸出皮面,呈红紫色,中部苍白,上面有浆液分泌,干后成痂。有时皮肤发生坏死,多见于尾和耳部,起初肿胀发热,后干而冷,不久脱落。生于背部时,常有大片皮肤脱落。一般呈良性经过,病程持续10-12天,死亡率为1%-2%。
 
慢性型(心内膜炎型)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来。病猪发生心内膜炎时,呼吸困难,可视黏膜发绀,心跳加快,有时可听到心内膜杂音,腹下及四肢发生浮肿,有后肢麻痹现象。受害关节肿大、疼痛,出现跛行,甚至变为僵硬,不能起立。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,食欲时好时坏,生长发育不良,渐变虚弱,有的贫血,腹泻,严重者可在2-4周内死亡。
 
2.剖检病变
 
急性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,皮肤有红斑,全身淋巴结肿胀,显著充血和出血,切面多汁。脾充血肿大,呈樱桃红色,质地松软,切面隆起,髓质易刮下,整个消化道都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变化,尤其是胃底及幽门部分特别显著,胃黏膜弥漫性充血,并夹有许多小出血点。小肠部分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发生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。肾肿大,纵切可在皮质部分发现暗红色小出血点。肝充血,呈红棕色。肺充血或水肿,心内外膜出血,心包积液。
 
亚急性型主要在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疹块。慢性型特征的损害是疣状心内膜炎,多见于左房室瓣,有时蔓延到两侧半月瓣及右房室瓣,呈椰菜花样。关节炎患部关节囊增厚,内含纤维素渗出物,有时形成骨化关节。
 
3.防治措施
 
该病除采取综合性防疫卫生措施外,应加强检疫,及早检出病猪和带菌猪,将其迅速隔离治疗,消灭传染来源,针对猪丹毒杆菌能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特点,对被猪丹毒污染的运动场要加以消毒,并进行深翻。保持栏舍的清洁卫生,定期用碘伏加强消毒。避免饲喂霉变饲料,视原料情况每吨料中添加制霉菌素1-2公斤。加强饲养管理,保持通风干燥,避免高温高湿。
 
坚持定期预防注射,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。我国目前应用的菌苗有两种:(1)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,断奶后的猪一律皮射5毫升,注射后21天可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为6个月。(2)干燥猪丹毒弱毒(活)菌苗,用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后,大小猪一律皮射1毫升。注射后7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为9个月。
 
治疗时可用抗猪丹毒血清,病初应用,效果良好。仔猪5-10毫升,3-12月龄猪30-50毫升,成年猪50-70毫升,皮下或静脉注射。
 
发病猪只隔离,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1.5万-3万国际单位,每天2-3次肌注,连用3-5天。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,若与庆大霉素、丁胺卡那霉素合用,疗效更好。也可用杆菌必杀肌注,每头10-20毫升,每天1次,连用3天。